close

2005年一部紀錄片「無米樂」,紀錄了台南後壁鄉老農民與稻米的故事,
引起了全台灣人關心老農民耕作的辛苦,和一粒粒稻米收成的智慧結果;
「無米樂」故事中的主人翁崑濱伯夫婦,敬業的種出好米和樂天的生活,
更榮獲了2006年冠軍米的得主,以及2007年的全國十大模範農民的榮耀。

為了拜訪無米樂的故鄉,我們從高雄出發下了新營交流道,
沿著新營外環南85號道路來到菁寮,也到中午吃飯的時刻,
選了一家有半世紀歷史的在地小餐廳「梅鳳飲食」來用餐。

在一般的台菜餐廳都是無菜單點菜的,看著玻璃冰櫃的食材,
簡簡單單的點了幾樣,只是為了出外旅行的方便來填飽肚子;
海鮮湯麵還真有媽媽煮的古早味道,招牌炸豆腐也沒有漏氣,
道地的台灣料理風味,平價和美味兼得,這家還頗為推薦的!


【菁寮。墨林老街】

車子就放在餐廳的停車場或隔壁農會合作社的廣場前,
開始漫步的走在彷彿五十年前,台灣農家社區的場景,
過去這些只有在觀賞電影和電視中才能夠看到的景物,
就在眼前的每個街角,正活生生一幕一幕真實的演出。

後壁鄉(區 )位於大台南市的最北端,遠在明鄭時期就開始有了發展史的記載,
菁寮和墨林屬後壁鄉裡的兩個聚落,有廣大的水稻農作和種植染料樹而繁榮,
進而發展出「嫁妝一牛車的社會形態」,各式各樣的嫁妝品林立在商店街中;
然而菁寮和墨林村隨著大時代的演變和主要交通幹道的偏移,而慢慢的沒落,
如今菁寮和墨林僅剩不到兩千名在地人家,一片人稀與老舊房子的萎縮景象。


在1999年菁寮和墨林的鄉民發啟了守護在地文化資產,重拾過去的老記憶,
讓傳統的染藍產業和草編技藝,以及依然猶存的百年老房子,為出發基礎,
來營造出整體老街和老農舍存在的價值,和發掘在地的人文及相關的資產,
在聚落裡、在老街上,可看性的老民宅、老商店,參觀分佈的點還滿多的,
有趣的是老街正好這兩村的交界,一會兒走在菁寮村,一會兒卻在墨林村。



感覺上這裡的老街沒有過多的商業化,也沒有過多的吵雜和喧鬧,
完全以在地的傳統人文吸引遊客,對於復甦文化幕後的工作團隊,
讓人感到敬佩,自己在不知不覺中,相機也按了很多快門和記憶。






這家「和興冰果店」算算也有七十年以上的歷史,
更是訪客必定會停下來歇歇腳,吃碗冰的好所在,
想想以前的年輕人在這裡約會,或是在這裡相親,
我想以香蕉清冰為底的古早味四果冰最甜蜜的了!


我們由南85道路進入菁寮和墨林,從南82道路離開,天空也下起了雨,
沒有繼續再停留,而漏掉了拜訪日治時代留下來百年的菁寮國小校舍。



「無米樂」的一步一腳印,讓逐漸被淡忘的台灣老農村文化再現,
過程中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關懷,渺小的我也藉由小小的行動力,
將視野延伸到城鄉的小角落,一起來分享「台灣的美」與感動吧。

☆ 閱讀延伸 ☆
無米樂遊客中心
全站熱搜